微专栏 | 当我谈虚拟化时,我谈些什么?
发布:2016-05-16 阅读:1590
马龙:
山东省威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高级工程师。
曾任威海市计算机学会理事长和威海市电子商务协会会长。
出版技术专著4本,发表论文105篇,获得省市级科技进步奖18项。
当今计算机界,一提到虚拟化,对其评价基本上都是说“如果推举IT业界的明星,虚拟化的当选将毫无悬念,这是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趋势”,“虚拟化技术经过多年的发展,将带来IT体系架构的根本性变革”等等。
其实,我个人的看法是“虚拟化是计算机系统在诞生时,从娘胎中带来的先天缺陷,在后天所提出的弥补方案”。
现代计算机自上世纪四十年代中期诞生,特别是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微型计算机(或个人计算机)的出现,距今只有几十年的时间,技术发展上虽然一日千里,但标准化问题严重滞后。
举个例子,我们要在打印机上打印材料,可选择A或B型纸张(如A4纸)中的某种纸张,来匹配输出的内容,最大限度地提高纸张的利用率,以减少浪费。但我们在计算机的选择上,无论是个人或是企业,其实基本上都是无据可依。多少核、多少GHz的处理器,多少GB的内存、硬盘与我们选择它们来运行什么系统基本没有匹配关系,用户根本不可能依据自己的业务需求来选择符合自己需要的计算机,进而最大限度地提高计算机的利用率,以减少浪费。
在摩尔定律的推动下,计算机发展越来越快、越来越强,而用户对它的选择却越来越远。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计算机业回过头来,才发现自己跑的太快、太远了,以至于使用自己的用户对自己的利用率太低颇有抱怨。低到什么程度哪,借用VMware前大中华区总裁宋家瑜先生在“2010中国IT两会”演讲上的数据“普遍发现到很多客户那边他使用设备都是用的最好设备,最新设备,使用率可能只有10%,15%”。
百分之十几的利用率,让计算机业自己也无法接受,那是否停下来等等用户,或降低自己的发展速度呢?这显然不符合计算机业利润最大化的追求和技术竞争的需要,这时虚拟化概念就被提了出来。它既可以提高计算机的利用率,还可以创造新的利润来源,同时,也不会阻碍计算机按摩尔定律继续高速发展,一举多得。于是,虚拟化迅速窜红,成为了当今计算机界的热门话题。
有同志会说,计算机的应用千差万别,你怎么可能要求计算机本身的配置千差万别,以符合用户的需要,来最大限度提高计算机的利用率,减少浪费哪。我的回答是,虽然,计算机的应用已进入信息化(个性化)时代;但是,计算机的生产还停留在工业化(非个性化)时代。计算机的应用、生产分别处于不同的发展时代,没有实现融合,则必然出现问题。当计算机的生产也进入信息化时代,估计计算机的利用率将提高至一个新的水平。
虚拟化的提出是为了提高信息化系统的利用率,而在工业化系统中同样也存在提高系统利用率的问题,那么虚拟化能否在工业化系统中应用呢。
举一个例子,如轿车的标准配置是乘坐5人,而大部分时间只有1-2人乘坐,若能将其虚拟化,则一辆车可分为两辆(拆车),或一辆车可坐多人(拼车),来最大限度地提高轿车的利用率,减少浪费。这听其来有些天方夜谭,但并非遥不可及。一条生产线原来一天运行8小时,将其按一天三班进行安排,就从时间上将一条生产线虚拟为了三条生产线。同样,在传统门店销售中,引入电子商务,就从空间上将一个门店虚拟为了N个门店。
前面提到,虚拟化是由于计算机性能超出用户使用,为充分提高计算机的利用率而提出的技术解决方案。
那么,在当前中国许多工业行业产能过剩的情况下,能否引入虚拟化概念,将产能过剩行业从生产能力上虚拟出其它生产能力,既解决过剩行业产能过剩问题,又不会产生新的产能过剩现象。在国发38号《国务院批转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引导产业健康发展若干意见的通知》文件中,被点名产能过剩的行业有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煤化工、多晶硅、风电设备、电解铝、造船、大豆压榨等等。也就是说,能否在这些产能过剩的行业中引入虚拟化概念,这些,还留待我们做更加深入的研究。
热点文章:
王舜林:供大于求的“技术人才”涌向何方?
赵 刚:淘宝BUY+,你败不败?
郑 奎:机器超越人类指日可待?
张振伦:2B创业的中国式难题
邹 均:划时代意义的“人机大战”
张志强:连锁企业的数据量化决策
孙惠民:面临变革的石油行业
奎建生:契约精神乃企业立信之本
张 岩:让你那些所谓的才华滚粗
焦烈焱:软件制造将进一步智能化
文 荣:生于洞见,死于调查
黄锡伟:从未来看现在,一切还没有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