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届中国(济南)国际信息技术博览会
暨中国(济南)数字经济高端峰会
2025年10月24-26日 济南黄河国际会展中心
首页
关于展会
展会介绍
关于丞华
展会时间地点
展馆介绍
展示内容
下载中心
展会亮点
往届出席嘉宾
专题展
展商中心
参展指南
展位申请
展商服务
往届展商
广告赞助
会刊上传
观众中心
参观须知
观众登记
媒体中心
展会动态
行业新闻
媒体报道视频
系列活动
网上展厅
商旅服务
交通指南
酒店预订
旅游指南
联系我们
107
媒体中心
展会动态
行业新闻
媒体报道视频
行业新闻
先行先试 威海跻身全国创新“百强”
发布:2022-07-08 阅读:658
编者按
锚定“走在前、开新局”,我省印发《“十大创新”2022年行动计划》《“十强产业”2022年行动计划》《“十大扩需求”2022年行动计划》,为威海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我市深入贯彻落实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以“三个十大”行动为引领,扎实开展各项工作,奋力争当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建设排头兵。今日起,本报推出系列报道,集中展现我市推进“三个十大”行动的创新举措和进展成效,全景呈现产业强市、创新驱动、深耕日韩、海洋经济、绿色发展等方面的生动实践和典型经验,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威海光威复合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工人正对生产的碳纤维原丝进行收集。本报记者 孙大伟 摄
获批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和全省首批营商环境创新试点,跻身全国创新城市百强行列,入选省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数量全省第一……创新“基因”指引下,又一批引领性“威海探索”在行业内先行先试,一批标志性“威海创新”成为全国、全省标杆。
“走在前、开新局”,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十大创新”的战略部署,为威海的创新发展明确了思路方向。依靠“创新”的力量,威海持续做强企业主体,做实创新平台,做响系统集成,实现创新能力的跨级跃升,加快重塑经济发展格局。
谋创新就是谋未来。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不断积蓄迸发的创新力量,正成为推动这座城市高质量发展的不竭动力。
//
天润曲轴智能化生产车间。本报记者 孙大伟 摄
围绕企业开展创新 激活产业发展“主引擎”
举办威海企业家日活动,命名表彰“威海工匠”,隆重召开全市科技创新大会……进入6月,威海动作频频,谋划创新、谋划发展、谋划未来,传递出尊重企业、尊重创新的鲜明导向。
面对“十大创新”,威海如何推进?一连串动作背后,是市委、市政府对于工作开展的思索与考量:紧紧围绕企业开展创新,创新题目由企业提出,创新过程企业全程参与,创新要素向企业集中,创新成果由企业使用,以各项政策引导企业主动站上创新“C位”,激活创新的自主引擎。
持续开展冲击新目标企业和创新型企业两个“双百工程”,市委主要领导带队前往冲击百亿新目标企业走访调研,鼓励企业做精主业、加快创新,以上率下释放出大抓企业创新的强烈信号。
威海全方位鼓励支持企业创新,以实际行动为企业创新提供最好的氛围和土壤。
政策扶持,支撑龙头企业“百舸争流”——启动“百亿企业”培育工程等一系列行动,完善产业链“链长制”工作机制,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三链”协同,累计为62家(次)完成年度冲击目标企业兑现奖励资金1.08亿元。
机制创新,推动中小微企业“千帆竞发”——建立全市中小企业梯次成长培育库,新认定市级“一企一技术”研发中心、重点实验室等市级平台60余家,市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54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总数达到1476家,推动科研成果在骨干企业和中小企业“全面开花”。
优化服务,打造营商环境“万顷碧波”——围绕能耗、土地、环境、资本等要素加大创新力度,打造全省首个政务服务“简易办”品牌,推出“威海营商行”服务平台,实现惠企政策一网集成、全景展现、免申即享,全市473项企业“一件事”实现“一网通办、掌上办理”。
上下同欲,勠力同心。一系列政策扶持和行动推动下,企业的自主创新引擎被充分激活。
轮胎上植入一枚小小芯片,行驶过程全数据就能实时反馈到专业团队。浦林成山(山东)轮胎有限公司先后投入50亿元打造智能制造、智慧管理发展模式,实现从“卖产品”到“卖服务”再到“卖解决方案”的转变,为60余家中大型物流车队提供优质服务,收入超过亿元。
创新拔节生长,激发企业无限潜能,也带动起产业链条和产业生态的持续优化。2022年,高新区(高技术转化应用)入围第十批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现代纺织、全域旅游2个集群获评省“雁阵形”集群,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到68.77%,高新技术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占比达到61.4%,均居全省第一……声势一浪高过一浪,威海的众多企业正在扛起创新大旗,开始“加速奔跑”。
哈工大威海创新创业园内,企业研发人员正在进行测试主板电路。本报记者 孙大伟 摄
放大平台效应 做强创新“加速器”
在哈工大威海创新创业园,一种获得多个国家专利的功能陶瓷膜即将实现产业化,研发主力则是一群从哈工大(威海)毕业不久的年轻人。在这一创新平台上,他们的梦想正在加速实现。
包括哈工大威海创新创业园在内,威海“1+4+N”创新平台体系不断发展完善,推动产业链条与创新链条加速融合,创新成果加速转化。
天力电源的成长见证了平台体系的“化学反应”——与哈工大威海创新创业园共同成立天凡科技有限公司,经过数年产学研合作,企业成功开发出新型逆变器、冗余电源等产品,并实现了量产。
目前,“1+4+N”体系已纳入高端平台25家,延伸设立特色创新机构147家,引进孵化企业210家,汇聚院士24人、博士等人才376人,引领“创新威海”阔步前行。
在创新平台体系加速完善的同时,威海又聚焦工业互联网、医疗器械等重点领域,打造众多行业高端平台,为创新发展提供产业“整体方案”。
传统服装行业“上云”后,将给整个行业带来什么样的变化?在迪尚集团的国内首家纺织服务垂直生态链平台,负责人给出答案:平台上各板块的数据都是即时更新、互联互通,设计师通过3D技术,线上就可将数以十万计的面料和款式进行任意搭配,完成设计开发,效率比传统的方式要高出数倍。
随着蓝海工业物联网平台入选工信部“双跨”平台名单,威海构建起“1+10+N”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并借此开展工业互联网“标杆引路、培训赋智、诊断赋能”活动,推动迪尚、联桥、康派斯等“链主”企业搭建行业级平台,激发企业“触网”“用网”的意愿和热情。
创新之路,首在得人。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威海坚持把平台当作人才落地、成长、壮大的助推器,打造高端引才品牌,促进高层次人才交流,高标准打造优质人才“引育用留”的新高地。
今年,一年一度的“英创会”又将召开。自2016年首创至今,英创会已经成为威海汇聚高端智力资源、推动成果转化的一大盛会,为更多人才落户威海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和舞台。
“筑巢”引得人才栖,威海的方式不止一种。威海还承接山东省第十届“海洽会”、中韩创新大赛、中国新材料产业创新与发展大会等重大人才活动,打造了“青鸟计划·汇聚威海”“选择威海·共赢未来”等青年人才招引品牌,累计吸引2000余名高层次人才前来洽谈对接,2021年新引进青年人才2.2万人。
在迪尚服装生产车间,工人生产实现数字化。本报记者 孙大伟 摄
系统集成推进 打造创新“风向标”
“十大创新”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各环节,各项创新任务之间往往涉及两个甚至多个部门,既相互联系、又相辅相成。
威海以系统集成方法开展探索,推动关联领域、关联任务之间措施集成、力量集成、政策集成、效果集成,提高工作效率、放大改革创新效能。
“集成不是项目堆叠,更不是照搬照抄,最要紧的是梳理各项创新任务中的内在逻辑,从而找到关键点和突破口。”市委改革办相关负责人表示。
以荣成市入选系统集成改革省级试点区市为契机,我市率先在市县同步启动系统集成改革,《威海市深入推进系统集成改革总体方案》推出首批15项任务,为系统集成下好“先手棋”。
系统集成的创新实践,让威海向着“亲”“清”营商环境再迈进一步。
“以前需要准备好几套材料跑几个部门,现在一套材料一个窗口就跑一趟,确实方便多了!”6月30日,通过“七证合一”办证流程顺利拿到了《建筑工程施工综合许可证》,威海泰祥置业有限公司项目负责人王志祥忍不住感叹办事的便利。
围绕营商环境创新,威海在开办企业领域实施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集成改革,针对企业准营、员工保障等12项高频事项开展试点,推动19个业务部门联动发力、协同高效。
系统集成的创新实践,让威海本就处于优势的生态环境更加凸显。
以往“三长分治”,如今“一人抓总”。面对治理一条河涉及十几个部门的窘境,我市以系统集成改革理念整合部门职能,在县级层面全部成立生态文明建设协调中心,将县级河长、湖长、湾长进行调整理顺,以系统集成的方式实现水生态的闭环管理。
系统集成的创新实践,更为我市群众带来更多获得感和幸福感。
眼下的经开区皇冠街道,群众的“烦心事”似乎转眼间便能解决。在“1+2+N”社会治理体系指导下,街道建立起社会治理服务中心,实现群众诉求的快速解决。今年上半年共接收政务服务热线9800余件,按期办结率继续保持100%。
群众有所呼,创新有所应。“海螺姑娘”特困人员照料服务经验得到全面推广,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工作获评全国优秀案例,创新“互联网+医保+医药”融合发展模式,为参保群众提供全天候线上问诊……近年来,威海获批省级以上改革试点200多项,商事制度改革、“双创”经验等获国务院督查激励,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等100多项创新经验在全国、全省推广,紧抓不放的系统集成,为城市发展带来源源不断的创新活力。
以理念的迭代实现内容的更新,威海创新的明天,正因系统集成而更值得期待。
智真海洋科技公司工作人员正在做模具切割。本报记者 刘志鹏 摄
//
记者手记
让企业创新创造的源泉充分涌流
企业是市场的主体,也是创新的主体,想要在创新路上走得更远,就必须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让企业当好主角,激发创新“源动力”。
企业当好主角,重点是推动科技创新。面对复杂多变的宏观形势和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唯有坚定不移走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之路,才能勇立潮头、基业长青,不断提升综合竞争力。近年来,我市“专精特新”企业数量不断增多,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得到攻克,但在欣喜之外也要看到,还有一批“卡脖子”技术难题亟待解决,还要继续鼓励企业扭住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这个“牛鼻子”,加快构建龙头企业牵头、高校院所支撑、各创新主体相互协同的创新联合体,畅通产业链条和创新链条,提高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成效。
让企业当好主角,关键要保证各类要素有效集聚。要当好企业的“后援军”,围绕土地、资本、人才等发展要素做文章,构建完善的支持企业创新的政策体系,有的放矢地采取针对性措施,真正做到创新题目由企业提出,创新过程企业全程参与,创新要素向企业集中,创新成果由企业使用,营造有利于企业创新发展的良好环境。
发展无穷期,创新无止境。期待更多有能力的创新型企业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在科技创新的道路上有所作为,让创新创造的源泉充分涌流,为城市发展贡献更多智慧力量。
来源:威海日报
搜索
复制
上一条:
疾步向前,见证起步区“崛起的故事”
下一条:
2022年济南市两化融合企业上云培训会及数字化转型供需对接活动在历下区开幕
首页 > 行业新闻
快速链接
参展指南
展位申请
展商服务
广告赞助
参观须知
观众登记
展区规划
展会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