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新闻

山东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明确重点任务实施路径

发布:2019-01-04  阅读:1157

近日,《山东省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实施方案》正式印发。围绕加快推进由装备制造业大省向强省转变以及将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目标,山东省将采取“加强创新能力建设、升级产品结构、夯实发展基础、优化产业布局、转变发展方式、实施重大工程”的思路,全面推进全省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

  加强创新能力建设方面,山东省将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打造装备制造重点行业创新平台,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培育自主创新企业主体,使创新成为引领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核心动力。重点任务包括打造一批行业技术创新平台,实施一批高水平产学研合作项目,培育一批自主创新能力强大的企业主体。

  升级产品结构方面,依托装备制造业现有基础,山东省将瞄准国际高端技术方向,积极应用现代新兴技术改造提升八大传统优势装备,加快发展壮大十大新兴高端装备,实现产品结构优化升级。重点任务包括改造提升汽车、机床及基础制造装备、石油化工装备、工程机械、农机装备、纺织轻工装备、电力装备、动力装备八大传统优势装备,发展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智能制造装备、航空航天装备、机器人、节能环保装备、新能源装备、高档仪器设备、高性能医疗设备等十大新兴高端装备。

  夯实发展基础方面,围绕重大装备和高端装备配套需求,山东省将实施强基“一条龙”应用计划,重点发展机械基础件、基础材料、基础制造工艺和产业技术基础,为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坚实支撑。

  优化产业布局方面,山东省将统筹考虑区位、交通和资源等条件,结合现有产业基础和未来发展空间,将十大新兴高端装备重点布局在胶济和京沪高铁沿线城市,着力培育济南、青岛、烟台三大核心区,打造集聚胶济和京沪铁路的产业带,辐射带动周边市优化产业布局,推动产业集聚向产业集群转型,到2022年,构建起“三核引领、一带支撑”的高端装备产业格局,济南、青岛、烟台每个市重点发展5—6类产品,产业规模占全省的60%以上,高铁沿线的淄博、枣庄、潍坊、济宁、泰安、威海等市,每个市主攻2—3类优势产品,发展特色,形成优势。每个市依托重点开发区围绕重点优势产品,以龙头骨干企业为核心,规划建设产业园区,完善配套政策,吸引上下游企业进园入区,打造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形成各具特色、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的产业格局。

  转变发展方式方面,重点任务包括加快向智能制造转变,加快向服务型制造转变,加快向绿色制造转变。

  在此过程中,山东省将实施一批重点工程:开发一批重大技术装备,培育一批行业领军企业,树立一批自主创新示范企业,建设一批特色产业集群,推广一批新业态新模式,打造一批国际知名品牌。

  当前总体看,山东省装备制造业大而不强,规模居江苏、广东之后,排全国第三,产业利润率仅6%,低于两省近1个百分点,缺乏市场竞争力;高端产品占比不到30%;多数企业对智能化生产、网络化运营、信息化管理等现代技术应用不足,产品质量不稳定,生产效率低。这些问题和不足,已成为制约全省装备制造业持续健康发展的突出矛盾,不加快解决,不仅会延缓全省工业转型升级进程,还将影响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如期完成。据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相关负责人介绍,方案出台正在于进一步细化产业发展步骤,加快新动能向有效生产力转变。山东省将建立省、市、县三级政府企业服务“直通车”制度,帮助企业协调解决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支持企业加快发展,每年筛选一批重大技术装备协同创新、产业集群建设、公共服务平台、智能制造与绿色制造等项目给予重点支持。

  每年,山东省还将向商业银行和高端装备股权投资基金推介100个以上优质企业和重大项目,精准对接重点企业融资需求;对在主板、中小板、新三板及区域性股权市场上市、挂牌或市场化债转股的企业,省财政按规定给予奖补。

  按照《方案》,到2022年,山东省装备制造业将力争达到重点行业经济规模和综合效益均居全国前列,全省装备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超过5万亿元,利润率达到7%左右,高端装备对产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0%,形成高端产品引领产业发展和增长的新格局。建成10个以上装备行业创新平台,新培育一批国家级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产学研合作广泛深入,新产品新技术研发能力全面提升。力争打造2个主营业务收入过万亿元的产业集群,培育5家以上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千亿级企业集团,50家以上综合实力领先全国的百亿级领军企业,100家以上“专精特新”单项冠军企业,全省形成10个以上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基地)。